主要寄生于犬、猫等多种哺乳动物,偶可寄生于人体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。在亚洲地区广泛流行。又称锡兰钩口线虫。
病原学
外形与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相近。成虫长约6~10毫米,多寄生于小肠,严重感染时也可见于大肠。锡兰钩虫是一种土源性寄生虫,可经口或皮肤感染宿主。钩虫侵入皮肤后,经血液循环至肺泡,后沿气管移行经咽部至胃肠道。幼虫可在肠内发育为成虫。虫卵多在犬、猫感染后第14天经粪便排出体外,在土壤中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第3期幼虫(丝状蚴)。
临床表现
感染性幼虫在皮肤内移行时可导致间歇性皮炎,主要表现为“钩虫痒”。成虫寄生于胃肠道时,宿主可出现腹痛、腹泻及贫血等症状。20世纪60年代曾报道过锡兰钩虫严重感染致婴儿死亡的病例,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锡兰钩虫寄生导致的严重贫血。
诊治方法
锡兰钩虫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粪便检查虫卵、聚合酶链反应(PCR)技术对虫卵的种类鉴定。常用驱虫药为苯咪唑类药物,如甲苯达唑或阿苯达唑等。
预防
由于锡兰钩虫为土源性寄生虫,犬、猫为其自然宿主,应注意在社区内实施动物保健措施及加强社区健康教育,帮助人们了解犬、猫钩虫感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