蛲虫病

蛲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疾病。

病原学

蛲虫(Enterobius vermicularis)又称蠕形住肠线虫,属线虫纲尖尾目尖尾科住肠线虫属。成虫细小,呈纺锤形。雄虫长2~5毫米,宽0.1~0.2毫米,虫体后半部向腹面卷曲。雌虫长8~13毫米,宽0.3~0.5毫米,尾部长而尖细。虫卵呈长圆形,左右不对称,一侧扁平,另一侧略凸出。蛲虫生活史简单,既不需中间寄主,也无在土壤中发育的阶段。

临床表现

蛲虫寄生在盲肠、回盲部及结肠。成虫交配后,在宿主入睡时,雌虫爬出肛门外大量产卵,引起患者奇痒。多数雌虫在排卵后死亡,少数虫体可回肛门内或进入女性的生殖器官(阴道、子宫、输卵管等处)及尿道,并将肠道细菌带入而引起继发感染。成虫也可钻入阑尾,引起阑尾炎,也可进入盆腔及腹腔,引起肉芽肿。排出的虫卵经6小时后,即可发育为含有幼虫的感染期虫卵,被人吞食后,在胃和小肠内孵出幼虫,并沿小肠下行,经3次蜕皮后在结肠内发育为成虫。从虫卵到虫体发育成熟约需1个月,雌虫的寿命仅2个月。蛲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,不能为一般消毒剂所杀死,但以0.5%碘液处理5分钟即可杀死。

临床上以肛门及会阴部奇痒为主要特征,引起发炎、湿疹、食欲不振、消瘦、失眠、腹痛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患儿可有惊厥不安、夜间多梦、磨牙等精神症状,重者影响生长发育。

诊断

蛲虫一般不在肠内产卵,粪检的阳性率极低(5%以下),主要用肛门拭擦法查虫卵。常用的方法有透明胶纸拭擦法、玻璃纸拭擦法及棉拭子浮漂法。用拭擦物抹擦肛门周围皱褶,然后在显微镜下检查拭擦物上有无虫卵。若在肛门、会阴及衣物上发现成虫,也可确诊。

治疗

抗蛲虫的有效药物有扑蛲灵、甲苯达唑、噻嘧啶、枸橼酸哌哔嗪和左旋咪唑等。蛲虫膏、2%白降汞软膏等涂于肛门周围有止痒和杀虫作用。要消灭蛲虫病,不能单靠药物,必须有计划地对集体生活的人群进行普查普治,治疗和预防相结合,加强卫生宣传,注意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。患者的内衣用开水浸泡后在日光下曝晒,可防止相互感染和自身反复感染。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。 您可以上传:图像, 音频, 视频, 文档, 电子表格, 互动, 文本, 存档, 代码,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、Facebook、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。 Drop file he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