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种以持续排便次数减少、粪便干结、排便费力等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肠病。
病因和发病机制
与便秘相关或加重的因素有:
①缺乏体力活动。
②纤维素摄入不足。
③精神心理障碍。
④排便行为认知不正确。结肠传输时间延长是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,表现为全结肠或某段结肠传输减慢。
临床表现
排便次数减少(<3次/周)、粪便干结。可伴有排便费力、排便时肛门-直肠堵塞感、需手法辅助排便、排便不尽感等。常伴有腹胀和腹部不适。部分患者可伴有焦虑、抑郁、失眠等症状。
诊断
基于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(2016年),必须符合以下两项或两项以上:
①至少25%的排便感到费力。
②至少25%的排便为干球状粪或硬粪。
③至少25%的排便有不尽感。
④至少25%的排便有肛门直肠梗阻感或阻塞感。
⑤至少25%的排便需要手法帮助。
⑥排便次数<3次/周。
不使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粪。
无足够的证据诊断肠易激综合征。
应该通过病史、体格检查、常规实验室检查和必要时结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。必要时通过结肠传输试验、直肠肛门压力测定等检查阐明便秘的病理生理机制,将其分成正常传输型、慢传输型、排便障碍型和混合型。
治疗
治疗应个体化,有明确诱因者应尽可能去除。包括:
①基础治疗。合理膳食、多饮水、运动、建立良好排便习惯。
②药物治疗。包括泻药和促动力药。前者可分为容积性泻药、渗透性泻药和刺激性泻药,应避免长期应用刺激性泻药。
③其他治疗。包括益生菌制剂、生物反馈治疗和手术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