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菌在咽部大量繁殖而引起的黏膜损害。
病因
病变位于咽部黏膜,局部表现多样化。致病菌多为芽生菌、组织胞浆菌及白色念珠菌等。单独发生于咽部的较少,多数由口腔、喉部的真菌感染发展而来,部分可由皮肤等处真菌病经血行播散至咽部而来。
临床表现
局部表现多样化;扁桃体、软腭、悬雍垂及咽后壁可见水肿、丘疹、结节、肉芽肿、溃疡或脓肿等;可覆盖乳白色或灰白色假膜,点状散在分布,或融合成片状,易拭去;拭去后其基底鲜红、湿润。大多数患处无疼痛,不影响进食,亦无全身症状;部分伴吞咽及进食疼痛。少数重症者可出现黏膜肿胀、坏死、溃疡,影响吞咽。如病变向下发展,累及喉和气管黏膜,则出现声音嘶哑、咳嗽甚至呼吸困难。
诊断
涂片镜检。咽腔黏膜刮片,镜下可见特异性的真菌及菌丝。真菌培养。培养时应取新鲜标本,依据培养结果,可鉴别菌种。血清试验。如乳胶凝集试验、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等。组织学检查。除圆形或卵圆形发芽酵母菌外,如发现菌丝,提示局部有念球菌繁殖。
本病注意和黏膜白斑、扁平苔藓、白喉等相鉴别。
治疗
局部治疗
用1%过氧化氢溶液或10%碘化钾溶液含漱;局部1%甲紫或5%硼砂甘油涂抹,2~3次/日。
全身治疗
增强机体抵抗力,可给予大量维生素及营养丰富食品;病情较顽固者,可口服或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