樊尚咽峡炎

由梭形杆菌和螺旋体引起的扁桃体、咽部或牙龈黏膜组织的特异性感染。又称奋森氏咽峡炎、溃疡膜性咽峡炎、战壕口。

1893年,法国医生J.H.樊尚在溃疡膜性咽峡炎中发现了梭形杆菌和革兰氏阴性厌氧螺旋体。在对此类患者进行详细的观察、研究后,于1896年发表文章,认为樊尚咽峡炎是由梭形杆菌和螺旋体大量共同寄生引起。包柔氏螺旋体与梭状拟杆菌在正常的口腔黏膜中共生,仅在口腔卫生条件差,患者全身抵抗力低下时,因局部存在感染性病灶而引发该病。

流行病学

樊尚咽峡炎终年流行,以5、6月份发病率最高。可发生在任何年龄,多见于口腔卫生较差或嗜烟酒、营养不良、消耗性疾病(如恶性肿瘤、结核、严重的消化道疾病)以及肿瘤放化疗、艾滋病等致免疫力低下的患者。精神刺激、工作压力大、睡眠不足等因素或为樊尚咽峡炎的诱因。

病理

樊尚咽峡炎常发生于单侧扁桃体或龈缘,亦可扩展至对称扁桃体、颊黏膜、软腭、咽壁、喉、气管及食管。咽喉部发病较少见,口腔科可见报道。表现为齿间牙龈乳头、牙龈缘及其相邻黏膜的急性溃疡性感染。病理表现为急性炎症期局部黏膜溃疡,表面覆有一层纤维素性假膜,呈灰白色或灰黄色,内含大量中性粒细胞。纤维素性假膜下的结缔组织中血管增生、扩张和充血,在溃疡周围形成一层感染的红晕,其深部结缔组织内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。从溃疡面直接取假膜进行涂片,用亚甲蓝或石炭酸复红染色可发现病原菌螺旋体和梭形杆菌,两者通常与其他螺旋体、弧形菌、链球菌以及丝状菌共存。病变如侵及深部,可能遗留明显的瘢痕。如未痊愈,可在扁桃体窝形成慢性溃疡病灶,成为带菌者。

临床分型

临床分为急性、亚急性和慢性三型。

急性型。潜伏期一般6~7天,起病后出现全身中毒症状,如全身不适,头痛、头昏、失眠、倦怠乏力和食欲不佳。小儿表现为哭闹不安,可有胃肠道功能障碍如呕吐、便秘、腹泻等,偶有出疹,畏寒,低热,严重者体温至39℃。白细胞总数稍增加,多为淋巴细胞增高。咽部疼痛常一侧较甚,伴吞咽困难。如病变范围扩大,则症状加重,唾液增多、有时带血,口臭显著,局部淋巴结肿大。病变处组织充血、肿胀、渗血,可局限于扁桃体或牙龈,严重者可迅速蔓及整个口腔黏膜(牙龈、软腭、颊、唇),与坏疽性口炎相似。上述症状1周左右逐渐消失,但覆有假膜的溃疡愈合较迟。

亚急性型。多为急性型未彻底治愈所致,或因感染较轻。病变较局限,局部肿胀,呈紫红色,易出血,全身症状较轻。也可转变为急性型。

慢性型。较少见,全身和局部症状不明显,在扁桃体隐窝或牙龈缘乳头处出现溃疡,感染较轻,但持续时间较长,常因夜间口流血水、口臭而引起注意。

诊断

根据临床特征,患处涂片检查发现梭形杆菌及螺旋体,即可确诊。但该病可为某些疾病的局部表现,因此,对于局部病变久治不愈,或全身症状严重,则须进一步检查,如血液检验、活组织病理检查等。

治疗

全身治疗。休息、隔离,进食富于营养和易于消化的软食或半流饮食。服用维生素B、维生素C、烟硫铵等。若咽痛剧烈,可酌情使用止痛药物对症治疗。

抗生素治疗。A.麦克格雷戈首先使用青霉素治疗樊尚咽峡炎。青霉素类药物仍为首选药物,口服或肌肉注射,严重者静脉注射;也可以使用甲硝唑0.2克3~4次/天。

局部治疗。清洁口腔、清除口腔病灶为治疗原则。如治疗牙龈、牙根等处化脓性炎症,用含氧药液(如3%过氧化氢)漱口或局部洗拭,也可用含甲硝唑的漱口水(如口泰)漱口。局部坏死组织清除后局部可涂抹金霉素甘油。该病治疗效果良好,1~2周可痊愈,应用抗生素可缩短病程。若继发于局部或全身疾病者,预后视原发病而定。极少数患者并发坏死性口炎,可引起不良后果。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。 您可以上传:图像, 音频, 视频, 文档, 电子表格, 互动, 文本, 存档, 代码,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、Facebook、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。 Drop file he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