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雷特食管

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柱状上皮取代的病理现象。

可通过化生—不典型增生—肿瘤顺序导致食管腺癌发生。西方国家食管腺癌发病率增加归因于巴雷特(Barrett)食管而受到特别重视。但中国食管癌发病率在下降,食管癌中>95%是鳞癌,腺癌<5%,这与西方国家腺癌占70%~80%有显著差别。巴雷特食管在中国并不少见,但腺癌很少见,其原因为:
①中国以短节段(<3厘米)巴雷特食管为主;
②遗传等因素差异。

病因和发病机制

抗反流防御机制与攻击因素之间失平衡,导致反流物刺激、损伤食管黏膜所致。见胃食管反流病。

临床表现

症状
巴雷特食管本身少有症状,其症状主要源于胃食管反流,表现为烧心、反流。

并发症
①食管腺癌:在中国很少见。危险因素包括性别(男性更多发)、吸烟、饮酒、有肠化生、异型增生、长段巴雷特食管等。
②其他:如出血、穿孔和食管狭窄。

实验室和辅助检查
①内镜检查:是发现巴雷特食管的主要方法。按化生柱状上皮长度分为:长段巴雷特食管(化生的柱状上皮累及食管全周,其长度≥3厘米)和短段巴雷特食管(化生的柱状上皮未累及食管全周,或虽累及全周,但长度<3厘米)。按化生上皮形态分为全周型、岛型和舌型。
②病理:由胃底型、贲门型和特殊肠化生型3种不同类型上皮组成。可伴有上皮异型增生,是食管腺癌重要的癌前病变,根据严重程度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。

诊断

内镜检查是发现巴雷特食管的主要方法,诊断是否需要在病理上存在特殊肠化生尚有争议。可伴存异型增生。

治疗

尚无确凿证据显示药物治疗可以逆转食管柱状上皮化生。巴雷特食管伴烧心、反流症状或食管炎者,可按胃食管反流病治疗。伴异型增生者可在内镜下治疗,方法包括激光、多极电凝、热探头、氩离子束凝固、光动力、冷冻和黏膜切除等。

预防

一般预防措施与反流性食管炎相同。巴雷特食管有发生食管腺癌风险,对无异型增生者建议每3年复查内镜,伴低级别异型增生应6个月至1年复查内镜,高级别异型增生应在内镜下治疗。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有可能降低发生腺癌风险,但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。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。 您可以上传:图像, 音频, 视频, 文档, 电子表格, 互动, 文本, 存档, 代码,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、Facebook、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。 Drop file he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