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班氏丝虫、马来丝虫和帝汶丝虫寄生于淋巴组织所致的疾病。班氏丝虫流行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、东南亚、印度次大陆、许多太平洋岛屿和拉丁美洲核心地带。马来丝虫主要流行于印度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、印度尼西亚和多个太平洋岛屿。帝汶丝虫流行于印度尼西亚的帝汶岛。2006年,中国已经基本消除了淋巴丝虫病。据估计,截至2020年,全球有超过5.5亿人被感染并接受治疗。这些感染中90%以上由班氏丝虫引起,其余主要由马来丝虫引起。
临床表现
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,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、体征。
潜伏期(微丝蚴血症前期)
自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血液内发现微丝蚴为止,一般为半年左右。此时期多无明显症状,少数受感染者可出现荨麻疹、轻度腹股沟淋巴结肿痛或精索肿痛、短期发热及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等。
微丝蚴血症期
潜伏期后血中出现微丝蚴,数目逐渐增多,至一定密度后趋于相对稳定。此期一般仅有发热和淋巴系统炎症或无任何症状,如不加治疗此期可维持10年左右,甚至终身。
急性炎症期
主要表现为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,如淋巴管炎、淋巴结炎、精索炎、附睾炎、睾丸炎、丝虫热等。急性期炎症发作的特点为周期性,每隔2~4周或每隔数周发作一次,有时呈现不定期发作,其发作的诱因与运动及劳累密切相关,并以夏季较常见。
慢性炎症期
由于炎症反复发作,使淋巴管增生形成肉芽肿和纤维组织最终引起淋巴管阻塞,产生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、乳糜尿、淋巴腹水、象皮肿等。
诊断
①临床诊断:曾在流行区旅居,有反复发作的淋巴结炎、逆行性淋巴管炎、乳糜尿、精索炎、象皮肿等临床表现者,即可考虑丝虫病可能。
②实验室诊断:周围血液中找到微丝蚴,丝虫病的诊断即可确立。
③治疗性诊断:微丝蚴阴性者可采用大剂量乙胺嗪(海群生)作治疗性诊断,如出现发热、淋巴系统反应和结节,诊断即可成立,必要时可作结节活检寻找成虫。
④淋巴管造影:丝虫病患者淋巴管造影结果常显示输入的淋巴管扩张,输出的淋巴管狭窄,淋巴结实质有缺损现象。
治疗
①病原治疗:乙胺嗪为治疗淋巴丝虫病的首选药物,伊维菌素也能有效地清除班氏微丝蚴,对马来丝虫微丝蚴作用较弱。其他可用药物还有多西环素。
②对症治疗:口服解热镇痛剂或泼尼松(强的松)可使症状缓解;乳糜尿发作时应卧床休息,少食脂肪,多饮水;鞘膜积液、淋巴阴囊和阴囊象皮肿应用外科治疗有一定效果;下肢象皮肿可采用以绑扎疗法等;以微波和白日加用绑扎治疗慢性淋巴肿或象皮肿也获得满意疗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