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进食副溶血性弧菌或其产生的毒素(耐热直接溶血素或耐热相关溶血素)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。副溶血性弧菌存在于近海的海水、海底沉积物和鱼类、贝壳等海产品中,是中国大陆沿海地区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原菌。
临床表现
潜伏期短,常在进食后5~72小时,平均24小时发病。病程较短,恢复较快。临床症状以急性肠胃炎症状为主,有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。腹痛以上、中腹部持续或阵发性绞痛多见;呕吐较剧烈,呕吐物多为进食的食物,含胆汁,有时带血和黏液;腹泻每天数次至数十次,轻重不一,粪便多为水样,少数为血水样。有时可有低热,腹泻严重者可导致脱水、酸中毒甚至休克。该病恢复较快,但病后免疫力不强,可重复感染。
诊断
①流行病学资料:患者有进食烹饪不当的海产品、腌制食物等病史。共餐者在短时间内集体发病,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②临床表现:主要是急性肠胃炎症状,病程较短,恢复较快。③实验室检查:标本采取患者粪便、肛拭子或剩余食物,直接分离培养至SS琼脂平板或嗜盐菌选择平板,如有可疑菌落,进一步作嗜盐性试验与生化反应或用PCR快速诊断。
治疗
本病病程较短,以对症治疗为主。
①一般治疗:卧床休息,早期饮食应为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,病情好转后可恢复正常饮食。
②对症治疗:呕吐、腹痛明显者,可口服丙胺太林(普鲁本辛)15~30毫克,或皮下注射阿托品0.5毫克,亦可注射山莨菪碱10毫克。能进食者给予口服补液盐口服。剧烈呕吐不能进食或腹泻频繁者,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。出现酸中毒者酌情补充5%碳酸氢钠注射液。脱水甚至严重休克者,应积极补充液体,保持电解质平衡并积极抗休克处理。
③病原治疗:一般可不用抗菌药物,伴有高热的严重患者,可选用庆大霉素或复方磺胺甲唑-甲氧苄啶(SMZ-TMP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