咽后脓肿

发生于咽后间隙的化脓性炎症。

病因及类型

根据发病机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。急性型较为多见,占94.8%,一般发生于3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。由于幼儿的咽后间隙淋巴组织丰富,口、咽、鼻腔鼻窦及耳部的感染均可引起咽后淋巴结炎,进而发展为化脓性炎症,脓液蓄积在口咽后方咽后间隙的一侧。成人患者多因咽后壁异物刺入或外伤、手术等引起。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、乙型溶血性链球菌、甲型草绿色链球菌以及厌氧菌等。慢性型较为少见,占5.1%,多见于成人,由颈椎结核引起,在椎体与椎前筋膜之间形成寒性脓肿。

临床表现

急性型起病较急,有发热、咽痛拒食,精神烦躁。脓肿形成后可有吞咽及呼吸困难、言语含糊及打鼾,婴幼儿可出现哭声似鸭鸣、吮乳呛咳等表现,脓肿较大者可引起窒息。

慢性型起病缓慢,病程较长,无咽痛,随脓肿的增大,逐渐出现咽喉部阻塞感。常伴有结核病的全身症状。

诊断

结合病史、症状、体征及穿刺抽脓,诊断并不困难,必要时可以行计算机断层扫描(CT)或磁共振成像(MRI)辅助诊断。

急性型可见咽后壁一侧隆起、充血,脓肿较大者可将患者咽腭弓向前推移。部分由外伤或异物导致的咽后脓肿可位于喉咽部,需喉镜检查才能发现。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。

慢性型可见咽后壁隆起,常位于中央,黏膜色泽较淡。

颈椎X线平片可显示咽后壁前移、椎前软组织阴影增宽或局部积液面。结核患者可有颈椎骨质破坏。但是X线检查容易出现假阴性。CT检查有助于显示与大血管之间的关系,以及与蜂窝织炎相鉴别。MRI检查有助于判断咽后肿物的性质。

治疗

急性型一经确诊,须立即行切开排脓。仰卧,头低脚高位,使用直接或麻醉喉镜或开口器暴露咽后壁,直视下先穿刺抽脓,再用尖刀在脓肿最隆起处和最低部位做纵行切口,血管钳扩大切口,充分抽吸并排尽脓液。一般不放置引流,以防脱落误吸。术中备气管切开包、氧气及气管插管相关器械,以防脓液误吸。术后应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。若排脓后呼吸困难无缓解,可行气管切开术。

慢性型可以口内穿刺抽脓,脓腔内注入抗结核药物(如链霉素)治疗。但切忌在咽部切开排脓。颈椎结核可以和骨科医生共同处理,行颈外切开排脓。并应同时行抗结核治疗。

并发症

包括:
①哭闹或检查时突然破裂,脓液误吸入气管导致窒息死亡。
②脓肿向下侵及后纵隔,导致纵隔脓肿。
③脓肿引起寰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。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。 您可以上传:图像, 音频, 视频, 文档, 电子表格, 互动, 文本, 存档, 代码,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、Facebook、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。 Drop file he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