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复发作的胸骨后疼痛,被推定起源于食管,已排除心源性和食管其他疾病。属非心源性胸痛的一部分。
病因和发病机制
尚未完全明确,症状的产生可能与内脏高敏感和警觉过度有关。主要证据有:
①用球囊扩张刺激诱发患者胸痛所需充气量小于健康人。
②食管远端酸灌注诱发胸痛的阈值低。
③疼痛中枢信号处理异常。
④食管动力异常,可能是疼痛发生机制之一。
⑤精神心理障碍,参与症状的发生和加重。
临床表现
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胸骨后或胸骨下非烧灼样疼痛或不适感,每周至少发生1次。患者常反复就诊,但常规检查未能发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。患者因恐病心理而伴失眠、焦虑、抑郁等多种精神心理障碍。
诊断
首先必须排除心源性因素。结合患者年龄、病程、家族史、危险因素及临床症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,酌情选择心血管方面检查,如心电图、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等。
基于食管源性功能性胸痛的罗马Ⅳ标准(2016年),必须符合下列条件:
①胸骨后疼痛或不适,已排除心脏原因。
②缺乏相关的食管症状,如烧心、吞咽困难。
③无胃食管反流和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证据。
④无主要运动障碍疾病[如贲门失弛缓症、食管胃交界处流出道梗阻、远段食管痉挛、电钻食管(高压食管)和食管失蠕动]证据。诊断前症状至少已有6个月,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。
治疗
治疗前应仔细排除心源性胸痛,可暂时按照胃食管反流病给予治疗。排除器质性疾病后,主要采取对症治疗:
①改善症状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改善胸痛有一定作用,针灸、催眠、生物反馈治疗等也有一定疗效。
②抗焦虑/抑郁治疗。可用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及5-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