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外阴皮肤黏膜糜烂、溃疡、灼热疼痛为主证的疾病。又称阴蚀。
本病名最早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。有医籍将阴疱疮称为阴疳,认为是由肝经湿热或男女不洁性交染毒所致,如《外科启玄》曰:“妇人阴户内有疮名阴疳,是肝经湿热所生,久
以外阴皮肤黏膜糜烂、溃疡、灼热疼痛为主证的疾病。又称阴蚀。
本病名最早见于《神农本草经》。有医籍将阴疱疮称为阴疳,认为是由肝经湿热或男女不洁性交染毒所致,如《外科启玄》曰:“妇人阴户内有疮名阴疳,是肝经湿热所生,久
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,属于中医学血虚范畴。《诸病源候论》曰:“夫羸瘦不生肌肤,皆为脾胃不和,不能饮食,故血气衰弱,不能荣于肌肤。”表明小儿血气衰弱因脾胃
以皱褶部位皮肤色素沉着、粗糙、增厚及有绒状、乳头状或疣状增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少见的角化性皮肤病。
在中医古代文献中,尚未见到与本病相对应的记载,但根据其临床表现,可把本病归属于肌肤甲错类皮肤病。近代医家用中医中药治
以皮肤颜色变白、形成大小形态不同的局限性乳白色斑片,斑内毛发变色、无痒痛感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。
历代中医文献对白驳风的命名不一。春秋战国时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所描述的“白处”“白毋奏”就是包括白驳风在内的色素脱失性疾
以面部出现对称性蝶形褐色斑片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病。
发生在暴露部位的弥漫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。本病为现代医学病名,以面部网状色素沉着为主要临床特点,多见于中年妇女。根据其症状,类似于中医学“黧黑斑”“面尘”“面黑”,相关内容散存于历代医籍之中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中首次提
由不同因素导致的,以上下唇两侧联合区、口角区为主要发病部位,以皲裂、口角糜烂和结痂为主要症状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症。因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马嚼子接触磨损导致的马口角变化,故名。俗称“烂嘴角”。
本病在中医文献中还被
口唇尤其是下唇反复出现红斑、干燥、皲裂、脱屑或糜烂结痂,唇黏膜增厚、自觉灼热及疼痛的病症。
历代中医文献对“唇风”的命名不一,有“紧唇”“潘唇”等病名。该病最早在《灵枢·脉经》中称为“唇胗”,明代陈实功在《外科正宗
皮损表现为红色持久斑块,其上附着厚痂的表皮原位癌。中医古代文献中尚未见到关于本病名的记载,其症状类似中医文献记载的“肾岩”“翻花疮”“石疳”等病证,现代中医学家称本病为“瘀毒顽疮”。现代医学称其为鲍恩病,又称表皮内原位癌或原位鳞状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