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皮肤油腻光亮、瘙痒潮红,或白屑叠起、脱去再生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病。又称白屑风、纽扣风。
关于本病,《医宗金鉴》中描述为“此证生于面上,初起面目浮肿,痒若虫行,肌肤干燥,时起白屑”。在中医文献中亦称为“白屑风”“纽扣
以皮肤油腻光亮、瘙痒潮红,或白屑叠起、脱去再生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病。又称白屑风、纽扣风。
关于本病,《医宗金鉴》中描述为“此证生于面上,初起面目浮肿,痒若虫行,肌肤干燥,时起白屑”。在中医文献中亦称为“白屑风”“纽扣
发生于面部、胸背部等处毛囊和皮脂腺的慢性炎症。因所生丘疹如刺,能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,故名。
骤然发生、经过徐缓、有复发倾向的局限性斑片状脱发。本病病名首见于明代的《外科正宗》,书中还阐述了病机、治法,一直沿用至今。清代的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对其症状、病机、治则进行了论述。
本病临床以头发片状脱落、病
发于手掌、足跖部的水疱性疾病。因其皮损多为皮内散在或密集小水疱,干后脱皮,局部皮损区有如蚂蚁窝状,故名。
本病为中医古病名,早在清代《疡医大全》中就有记载:“蚂蚁窝,乃无意脚踹蚂蚁而成,或风湿结成,多生手足,形似蚁
发生于口唇周围,出现红斑鳞屑、瘙痒甚至口唇干裂、疼痛的皮肤病。
本病属中医疮疹范畴,症状与唇风相近,但较唇风严重。唇风病变多在下唇,本病发于口周。从概念上讲,口周湿疮属现代中医创立的名称,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口周湿疹与
以皮肤丘疹、结节、肥厚,触之硬固,皮色暗褐,状如苍松之皮,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证。由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皮肤组织引起,不累及其他内脏器官。
关于本病,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,如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“松皮癣,状
以皮肤上有黄色或棕色的斑块、丘疹、结节等,可累及内脏器官,常伴有血脂质和其他系统异常为特征的脂质代谢障碍性皮肤病。
在中医古代文献中,尚未见到与此病相类似的描述。根据近代中医文献报道,对此病的治疗,多注重以局部治疗
以红斑为主,兼有丘疹、水疱等多形性损害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。又称雁疮、寒疮。
有关本病的记载首先见于隋代《诸病源候论》,名为雁疮,因常在雁来时发病,雁去时痊愈,说明其有一定的季节性。“猫眼疮”之名首见于《医宗金鉴·外
有角质小棘突出、触之粗糙的慢性毛囊性丘疹角化性疾病。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,可能与维生素A缺乏或体内某种感染有关,也可能与基因缺陷有关,可能是毛发苔藓(毛周角化)的变异型。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小棘苔藓。
病因病机
以丘疹、红斑等皮损为主,反复出现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。
中医文献中关于此病有多种记载,隋代《诸病源候论》中叫“癣”;清代《外科大成》描述其症状为皮肤上起疹疥,色白瘙痒;清代《医宗金鉴》中称“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