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米巴病

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引起的全身性寄生虫病。

病原学

阿米巴原虫主要侵入结肠引起肠阿米巴病,也常累及肝脏等引起肝阿米巴病等肠外阿米巴病。呈世界性分布,但以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较为多见,温带甚至寒带地区也有发生。该病的传染源是慢性患者及带囊者,通过被阿米巴包囊污染的饮水或食物传播,蝇和蟑螂也可携带包囊传播。

肠阿米巴病

常见的肠道传染病,夏秋季较多见。潜伏期一般为7~14天。在临床上可分为:
①急性肠阿米巴病。起病缓慢,症状有腹部不适、腹痛、腹泻,每日大便数次至10次,量多。病变可发生在盲肠附近则表现为单纯性腹泻,粪便中可以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。病变累及在乙状结肠和直肠,可出现脓血便,以血为主,呈紫红色。
②暴发性肠阿米巴病。起病急,重病容,全身状况差,中毒症状明显,高热可达40℃。有剧烈腹痛,大便次数每天可达15次以上,为脓血便,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和电解质紊乱。此型多见于儿童、孕妇、营养不良者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,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的危险性较大。
③慢性肠阿米巴病。常为急性阿米巴痢疾未经彻底治疗而引起,临床上以间歇性发作为特征。
④无症状带囊者状态。此外,也可发生阿米巴阑尾炎及阿米巴瘤。

阿米巴肝脓肿

肠阿米巴病最常见的肠外并发症。肠道病变内的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经门静脉血流到肝脏,在虫体分泌的酶作用下,肝细胞发生坏死,并液化为稠厚的巧克力色脓液,形成肝脓肿。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。急性阿米巴肝脓肿多见于年轻人和来自非流行区的初次感染者。患者发冷、发热,体温在38~39℃,呈弛张热型,肝区疼痛、疲乏、食欲减退等,肝脏明显肿大,并有局限性压痛及肝区叩击痛。慢性阿米巴肝脓肿则更多见于流行区的年长者,全身症状轻,可有低热、肝区隐痛、消瘦、食欲不振等。肝脏明显肿大,压痛不明显,易误诊为肝癌等其他疾病。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粪便或脓液中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,粪便或脓液中检测阿米巴抗原对诊断有价值。血清免疫学试验检测抗体或抗原及聚合酶链反应(PCR)检测DNA片段对诊断有重要价值。肝脏B型超声检查对诊断阿米巴肝脓肿也有重要意义。甲硝唑或替硝唑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。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允许上传的最大文件为1 MB。 您可以上传:图像, 音频, 视频, 文档, 电子表格, 互动, 文本, 存档, 代码, 其他 评论文本中插入的YouTube、Facebook、Twitter和其他服务的链接将自动嵌入。 Drop file here